黃念祖居士《無量壽經講座》48集
上廣引經論,以明持名念佛殊勝利益。現在我們把一向專念再引申一步,“一向專念”到底是什么涵義???如《觀念法門》所云:“佛說一切眾生,根性不同,有上中下。隨其根性,佛皆勸專念無量壽佛名?!薄皢枺何宸N因緣,皆是凈業。何特于念佛行,專置一向之言耶?答,此有三義:一、謂諸行為廢而說,念佛為立而說。二、為助念佛之正業,而說諸行之助業。三、以念佛為正,以諸行而為傍。故云一向也?!薄队^念法門》說一般是指五念法門:禮拜、贊嘆、作愿、觀察、回向。一向專念,有三個類型:⑴廢舍余行,專立念佛。單提一句佛號,一門深入,不雜他法。所以有人什么都不作了,只供一尊,就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,這叫一向專念。這就是廢除余行這一類。⑵唯以念佛為正業。為助此正業,而修諸行。我這念佛是正業,可是我要幫助這個正業還修其他種種的,主修和助修圓融,同入彌陀愿海,也叫一向專念。⑶以念佛為正,余行為傍。正和傍又有別,主次也分明。二和三差別不大,一個為主,一個為正;一個為助,一個為傍,但是要主次分明,這也還是一向專念。“不舍余修”,就是念佛的人,這五念法門,禮拜、作愿、回向等等之事沒有不做的,所以這個都是“一向專念”。
根據上面所說,念佛的人,或兼持往生、大悲、準提等咒,或誦《心經》、《金剛經》等等,只要主助分明(現在有人說念《普門品》,都覺得不見得合適),念佛綿密,也都不違背一向專念。至于彭紹升《無量壽經起信論》的說法就更廣了。論說:“行者既發菩提心,當修菩薩行。于世出世間,所有一毫之善,乃至無邊功德,悉以深心至誠心,回向極樂。亦得名為一向專念。不必棄舍百為,乃名專念。以佛性遍一切處。有棄有舍,不名念佛故?!彼f只要發了菩提心,就當修菩薩行,菩薩行在世間也要行六度,所有的善乃至無邊的功德,都回向極樂,也是一向專念。“不必棄舍百為”,不必把一百樣事都扔了,才叫一向專念。此論很合乎時機,因為現在大家都有很多事情,你不能什么事情都不做整天念佛吧。事實上這個是做不到的。只要深信切愿求生凈土,來了事就做事,事去之后就念佛。這樣世法做到究竟也無礙于佛法,一切治生事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,更何況以世出世間的一切善行,以至誠心,都來回向極樂,也叫做一向專念。所以我們還是在做很多事,比方你當了方丈,有好多事情要做,或者廟里有什么職務,或者還有什么著述,這一切一切只要以念佛是我唯一的目的,其余都是附帶的,這也叫做一向專念。根據《起信論》的說法,兼行世善,尚得名為一向專念,更何況我們還修出世法。所以蕅益大師《梵室偶談》說:“又禪者欲生西方,不必改為念佛。但具信愿,則參禪即凈土行也。”這個地方我們就圓融一點的看法,說參禪的人想生西方,不必改為念佛,只要你有信愿,求生凈土,參禪也是凈土宗,所以蕅益大師是最圓融,他自己閉關,是念往生咒,求生凈土,并作長偈為誓。偈云:“我以至誠心,深心回向心,燃臂香三柱,結一七凈壇,專持往生咒,唯除食睡時。以此功德力,求決生安養?!弊阕C但具往生信愿,則參禪持咒皆凈土行也。又著《彌陀圓中鈔》的幽溪大師,一生修《法華》、《大悲》、《光明》、《彌陀》、《楞嚴》等懺無虛日。天天都修這些懺法,臨終預知時至,寫了“妙法蓮華經”五字,并且高唱經題,一直到往生。所以修懺法、念經也是凈土行。這么來看,只要發菩提心、持佛名號,雖然也兼修其他的法,也還是可以叫做一向專念,亦得往生。我這個“一向專念”的解釋,在這個地方,比外面有些凈土宗的廣一點、寬一點。但是多門兼修總不如一門深入。話又說回來了,一心專至,稱念彌陀,最容易使生處變熟,熟處變生。因為愛染貪著,貪嗔癡種種的眾生太熟了,我們打妄想太熟了,從來不須要作什么準備,妄想自然就來了,太熟了,什么時候都滋出來。菩提正念,這些出世間的事情,我們太生了。我們修行就要把熟的地方變生,生的地方變熟,只有一心專至,專一于一門把生的變熟比較有效,這樣方有可能于臨終苦迫之際,提得起這一句佛號,感佛接引,而得往生。這就是“一向”的好處。善導大師又說:“大圣悲憐,宜勸專稱名字者,正由稱名易故,(只要能)相續即生。若能念念相續,畢命為期者(就這么一念一念相續,一直念到臨終),十即十生,百即百生。何以故?無雜緣得正念故(沒有雜緣,而且得到了正念),與佛的本愿相應故,不違教故(沒有違背釋迦牟尼佛的教導,要我們念佛發愿往生),順佛語故。若舍專念修雜念者(不是說絕對不行),百中希(很少)得一二,千中希得三四?!彼噪y一些。我們最要注意的是使熟處要變生,生處要變熟。善導大師還是希望大家“專念”。這就是本經的宗,也就是“三輩往生”所必備的條件。
總之持名念佛,是諸佛本懷,究竟方便,徑中之徑。此誠為萬古不移之論。因人臨終,萬苦交迫,除持名外,余行難起。如《觀經》云:五逆十惡之人,應墮惡道。臨命終時,遇善知識,“教令念佛。彼人苦逼,不遑念佛。善友告言:如若不能念(指觀想)彼佛者,應稱無量壽佛。如是至心,令聲不絕,具足十念,稱南無阿彌陀佛。稱佛名故,于念念中,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。命終之時,見金蓮華,猶如日輪,住其人前。如一念頃,即得往生極樂世界?!苯浽婆R終不能觀佛,但仍能念佛名號,是顯持名之法,實為至易也。臨終易念,因得往生,是為至穩也?!坝谀钅钪?,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。”是為至頓也。五逆十惡之人,臨終十念即得往生,帶業凡夫,頓齊補處,是為至圓也。持名妙法既至簡易穩妥,又復最極圓頓。是故十方如來同贊,千經萬論共指,世之行人,實應速發大心,一向專念阿彌陀佛。
我們正在研究的也可以說是本經,也可以說是凈土這一宗最主要的部分,就是三輩往生和往生正因。我們學佛不只是個學問上的研究,而是要真正解決自己和一切眾生的問題,所以這是一件大事!那怎么解決呢?就有具體的行持,三輩往生、往生的正因,就是讓大家知道怎么去做,這非常重要。本經以“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”為宗。因上二者,不可分割。發菩提心就是信愿,一向專念就是行。信愿行三,缺一不可?!稄浲右狻吩疲骸吧钚虐l愿,即無上菩提。合此信愿,的為凈土指南。由此執持名號,乃為正行?!币馑际牵簾o上菩提心,乃修凈土者之指南針。航海者,賴指南針以定方向。欲出生死苦海,直登極樂彼岸者,則賴菩提心以為導引。故知“發菩提心”者,修凈業者,必不可少也。又由此菩提心,而持名號,乃為正行。是謂,茍無菩提心,雖持名號,亦非正行也。如《彌陀要解》云:“若無信愿,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,雨打不濕,如銅墻鐵壁相似,亦無得生之理。修凈業者,不可不知也。”反之,雖發菩提心,但無求生凈土之愿行,另修他門,則非凈土之機,亦不得往生。是故經中,三輩往生,俱云“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”,蓋此實為三輩往生中,每一輩共同必備的條件。
“修諸功德,愿生彼國”,就是修持六度萬行種種功德,并且愿意把所修一切功德來回向往生極樂世界。永明大師《萬善同歸集》,要廣修萬善,同歸極樂。《阿彌陀經》也說明愿的重要:“眾生聞者”,眾生聽到凈土法門,知道有極樂世界、有阿彌陀佛,而且壽命無量,沒有退轉,種種增上,“應當發愿,愿生彼國”。又再說:“若有信者,應當發愿,生彼國土?!彼赃@是非常重要的事情,應當發愿,這個愿就導行,有了愿就有行動了。又發菩提心、一向專念,修種種功德來回向往生極樂,這一切都是因。那么這樣的眾生在臨壽終時佛來接引,果就顯現了。所以這一點我們特別要重視。有人說修凈土法門都是死后的事,不是這樣子,有很多就在今生證得。而達不到這一步的也在臨欲壽終時,還是今生,不是中陰,佛來接引。那黃教,宗喀巴大師是中陰成就,他是死了以后中陰的事。這是即身成就。我曾經問過貢嘎上師,我說:“生極樂世界跟密宗的即身成就是不是一致?”他反問我一句說:“你問的是什么世界?”我說:“我問的是阿彌陀佛極樂世界。”“哦,那一致的”。是即身成就!所以人們都把即身成就推到密宗那邊去了,這是很大的錯誤、謬解,都是即身成就。又云:“若有人已發愿,今發愿,當發愿,欲生阿彌陀佛國者,是諸人等,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?!笨梢姟霸干鋰睂崬橥鷺O樂之關鍵。
“臨壽終時,阿彌陀佛,與諸圣眾(文殊、普賢、觀音、勢至、彌勒等無量無邊大菩薩),現在其前,經須臾間,即隨彼佛,往生其國”?!捌洹本褪切薹N種功德臨壽終之人,現在這個人的前面。這就是凈土宗極殊勝的一點。在玄奘大師翻譯的《阿彌陀經》說:“是善男子,或善女人,臨命終時,無量壽佛,與其無量聲聞弟子、菩薩眾俱,前后圍繞,來住其前(來到這個臨壽終人的前面)。慈悲加佑,令心不亂。既舍命已,隨佛眾會,生無量壽極樂世界清凈佛土。”佛以大慈悲為懷,就是要度眾生,這就顯出他力。所以有許多修行??孔粤?,當然是好的,佛法沒有不好的。打坐修行,持戒、禪定、智慧、攝六度,但沒有般若度,都不能稱到彼岸。這前五度如盲,跟瞎子一樣,到般若才有眼睛。而禪定一般是得福,所以有的人福報特別大,做國王等等往往前生都是禪定的功德。清凈是福,然而不能解脫。還有的人參禪入魔的,所謂走火入魔。所以釋迦牟尼佛說,你們要想打坐,不靠他力沒有成功的可能,種種魔擾,這自力門很困難。而凈土是他力門、果教派,仰仗彌陀大愿之力,圣眾來迎,慈悲為本,加佑臨終的人,“令心不亂”,讓這個人的心不亂。因為人在臨終是一個極難用功的時候,如“風刀解體”。風就是氣,練氣功的人這個斷氣是苦惱極了?!吧攧兤ぁ?,如烏龜活剝殼一樣難過,他用功不了。只有凈土法門,只要念到符合這個條件,第十八愿:至心信樂,愿生其國,乃至十念都可以生。佛就來“接引加佑”你,這是個關鍵!他舍命之后就隨佛到了極樂世界。那《悲華經》里說的還多:大眾圍繞,佛入無翳三昧,以三昧的力量就跟臨終的這個人說法,其人聽到就大歡喜,斷除一切苦惱,也得到寶寘三昧。以三昧力故,心就能夠念佛,而得到無生法忍,命終之后,必生我界。所以凈土法門不可思議。我常說:你修什么都可以,不求生凈土?想今生脫離六道是沒有可能性了。但是你可以再來,再來就很難說了,今生的事情有時都忘得一塌糊涂,小時候念過的書,大家還能記得多少、背出多少?不要說小時候念的,就是前兩個月念的恐怕都忘了,還說要等來生。所以這是“千經萬論共指”,不是一部經說的,千經萬論都給大家指示這條路;“十方諸佛同贊”,十方的一切佛都同聲贊嘆,這樣一個微妙的法門。經中“慈悲加佑,令心不亂”,是凈土宗的“心髓”。達摩說:“汝得吾髓”。這就是凈土宗的髓。是由于佛力加被,行人心才不亂。不是要求你一定要念到一心不亂,這個要求太高了,往往人達不到就心灰,就放棄去學別的法門,不知道別的法門更難,最后一事無成。要知道達到一心不亂,生的就不是凡圣同居土了,事一心,就可以生方便有余土;理一心,你就生到實報莊嚴土、常寂光土了。當然好,但不是那么容易,所以不要因為達不到就灰心,只要往生極樂世界生凡圣同居土,關鍵在于“信愿”!蕅益大師講得最好,很多凈土宗的人不認識這一點。由于佛力加被,行人心使不亂,于是十念相繼,便得往生。故稱凈土為果教,是他力法門,是易行道,普被萬類之慈航,均在是也。經云下輩者,“臨終夢見彼佛,亦得往生”更顯此不可思議之他力。
“七寶華中,自然化生”。七寶,極莊嚴、極殊勝、極干凈(極,就拿世間的寶來作譬喻),種種的寶所合成的蓮花。在這種蓮花之中“自然化生”,自然而然的就化生了。眾生有四生,胎卵濕化,化生是其中之一。這不是胎卵濕化四種之一的化生。根據《法華文句》說:“《胎經》(即《無量壽經》)說:蓮華生者,非胎卵濕化之化生也,非化而言化也。”所以東密的“金”、“胎”兩部。“金”就是金剛部,“胎”就是蓮花部,就是極樂世界?!短ソ洝肪褪俏覀儍敉林械慕浀?,所說的蓮花中生,是“非化而言化也”。所以這是不可思議的,超乎世俗世間的這種化生,是以彌陀大愿的力量之所感,是自然而生,不是以罪業力的因緣而生。生天也是化生,你有天的福就生了。入地獄也是化生,沒有說父母生出孩子,這個孩子就是地獄中接班人。死了之后自然就在地獄中去受生,而且死了之后馬上活,活了之后馬上再死,一天不知死多少次,那是罪業所定的。所以人類有很多爭論,現在不用爭論了。按佛教說人的來歷,胎卵濕化四種都可以生人。最初的人可以化生,也可以從猴子變,也可以濕生。也不是《涅槃經》所謂濕生。彼經說:庵羅樹女等等人,因為樹上的花,花里有濕氣,就出生人了,名為濕生。蓋穢土草木,常有濕氣,庵羅樹女等,托此濕氣而生,乃名濕生。而極樂世界,蓮華與人俱是同時出現,自然化生,所以不是因為濕氣而生。皆是彌陀大愿之所感,是超乎世間所說的胎卵濕化。
而且生下來之后就“智慧勇猛”。智慧是最重要的事情。因智慧明了銳利,能破煩惱驕慢賊軍,故云“勇猛”。如《心地觀經》云:“法寶猶如智慧利劍,割斷生死,離系縛故?!彼猿煞鹁褪且粋€智慧,“轉八識成四智”。把你的八識變成四種智慧,就成功了。智慧猛利能夠斷一切煩惱,而且神通自在,通達無礙。所以極樂世界圣眾,“能于掌中持一切世界”。嘉祥大師《義疏》:“第一謂上品上生,發菩提心,修行經七日,則生彼國,見彼佛身,聞說妙法,則悟無生法忍。當知此是七地無生也。第二,上品中生。不必讀誦大乘經。但善解義理,深信因果,不謗大乘。此功德愿生彼國,即得往生彼國七寶池中大蓮華中。經一宿則開。經一小劫,得無生法忍。此亦是七地無生。前上品見佛聞法,則得無生。今中品經一小劫得無生也。第三,上品下生。此人亦信因果,不謗大乘。彼國華中一日一夜乃開。復經三小劫得百法明門,住歡喜地。今下品得初地無生,故知前上品是七地無生。”又《彌陀疏鈔》更謂上上品往生中,最上者可至八地。《鈔》云:“則上上品中,從一地以至八地,已容多品,余可知矣。”可見上輩往生,見佛聞法,即悟無生,可登八地,足證“智慧勇猛”也。
“欲于今世見阿彌陀佛”。此指現在以及當來一切眾生,欲于當世親自眼見阿彌陀佛。所以往生不是以后的事,是今生的事,你要今生見阿彌陀佛的人,怎么樣呢?“應發無上菩提之心”,你要發無上菩提之心。“復當專念極樂國土”,還要念極樂國土的種種功德。要“發菩提心、一向專念”,下輩的也是如此,如果你想高一點,還要做種種功德,拿來回向;還要“積集善根,應持回向”。以是勝因,必得妙果。所以說“由此見佛”,由于這些功德而能見佛,“生彼國中”,一定生到極樂世界。而且“得不退轉,乃至無上菩提”。一生之后再也不退轉了,你就是再回到娑婆世界,再到地獄中去度眾生,總之你所達到的這種覺悟水平,不會再退了。在此世界是進一退九,好容易進了一步,馬上就有退九步在等著你,所以可怕。我們必須逆水行舟,一篙子松不得,這篙子把船撐上一點,第二篙子馬上又頂上去,只有這樣用功。一個松懈沖下來,就退好多好多。
《觀經》說上品上生者,在臨終的時候,“阿彌陀如來,與觀世音、大勢至,無數化佛,百千比丘聲聞大眾,無量諸天,七寶宮殿。觀世音菩薩執金剛臺(持蓮花臺),與大勢至菩薩,至行者前(這個蓮花臺就是你要乘坐的)。阿彌陀佛放大光明,照行者身(加持行者)。與諸菩薩,授手迎接(伸出手來迎接你)。觀世音、大勢至、與無數菩薩,贊嘆行者(善男子、善女人,修持精進。如果是女人這時也轉為男身,然后上蓮花臺),勸進其心。行者見已,歡喜踴躍,自見其身乘金剛臺,隨從佛后。如彈指傾,往生彼國?!鄙掀飞仙?,馬上就可以分身塵剎,供養諸佛,聞種種妙法,得種種陀羅尼。最低是初地菩薩?!妒桠n》說甚至于到八地菩薩。今生就證到這樣的果位。又上品中生者,“命欲終時,阿彌陀佛,與觀世音、大勢至,無量大眾眷屬圍繞。持紫金臺,至行者前。贊言:‘汝行大乘,解第一義。是故我今來迎接汝?!c千化佛一時授手。行者自見坐紫金臺。合掌叉手,贊嘆諸佛。如一念頃,即生彼國七寶池中。”又上品下生者,“行者命欲終時,阿彌陀佛,及觀世音、大勢至,與諸菩薩,持金蓮華,化作五百佛,來迎此人。五百化佛,一時授手。贊言:‘法子,汝今清凈,發無上道心,我來迎汝?!姶耸聲r。即自見身坐金蓮花。坐已華合。隨世尊后,即得往生七寶池中?!薄队^經》與本經,同謂行者于命終前,見佛來迎,是即“今世見阿彌陀佛”也。于此五濁惡世,無佛之世,能見彼佛,實是希有。全憑彌陀一乘愿海,六字洪名,不思議力。復因行者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,廣積種種功德,發愿回向,求生彼國。與佛愿相應,故能見佛。由見佛故,即得往生,永無退轉。必證無上菩提。所以有很多人輕視凈土,就東學西學,我們覺得很可惜,又不是不信,但就這樣找不到一條光明平坦的道路,枉自辛苦,越忙越亂。
這里我們很強調談了他佛的接引,都是說他佛的功德。或者有人懷疑你這跟禪宗有矛盾?禪宗都是講自心功德,你這不推崇自心,而贊嘆他佛、靠他佛,怎么解釋呢?現在引了三部論來證明。真正說透之后,實在是“自他不二”。自和他你還是兩個,那《維摩詰經》有一品叫做“不二法門”,你在“二”里頭,永遠也入不了不二法門。
一、蕅益大師的《彌陀要解》云:“問:‘佛既心作心是,何不竟言自佛,而必以他佛為勝,何也?!穑骸酥ㄩT,全在了他即自。若諱言他佛,則是他見未忘。若偏重自佛,卻成我見顛倒。又悉檀四益,后三益事不孤起。儻不從世界深發慶信,則欣厭二益,尚不能生,何況悟入理佛。唯即事持達理持,所以彌陀圣眾現前,即是本性明顯。往生彼土,見佛聞法,即是成就慧身,不由他悟。法門深妙,破盡一切戲論,斬盡一切意見。唯馬鳴、龍樹、智者、永明之流,徹底擔荷得去。其余世智辯聰,通儒禪客,盡思度量,愈推愈遠,又不若愚夫婦老實念佛者,為能潛通佛智,暗合道妙也。’”
蕅益大師也設了一問:既然《觀經》里說“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”,談的是心,那心是你自心,何不言自佛就好了,干嘛一定要強調他佛呢?這種問題都是很好的,恐怕自己心中也有這個問題,跟著這個我們就可以來解決,自己要說服自己,還要能說服他人。蕅益就答復了:這個法門完全在于“了他即自”。剛才我已經說了一句自他不二,這就更深刻了。要能夠“了”,這個了字,最粗淺的說,了解。而這個“了”字,不僅僅是了解的了,這個事了的了,了不了,“了”有解決的意思。要“了他”就是“自”,所以他就是自?!叭糁M言他佛”,你很忌諱談他佛,一談他佛就不高興,“則是他見未忘”,你在見地中還有個他,你有分別?!叭羝刈苑稹?,我就老強調自佛,那“卻成我見顛倒”。我見很深,你在顛倒。我們有四悉檀來利益眾生。四悉檀:世界悉檀、為人悉檀、對治悉檀、第一義悉檀。來饒益有情,可以利益眾生,從世界悉檀讓他發生慶信心。如果世界悉檀都不能使他得利,那么為人悉檀、對治悉檀、第一義悉檀就談不到了。所以講到極樂世界,如果世界悉檀要不知道,你欣慕極樂,厭離娑婆,這種利益也得不到?,F在就連往生都談不到了,你還說要能夠悟入到理佛。理上的佛就是要破無明,那就是地上菩薩了。“唯有即事持達理持”,從事持開始,你不知不覺達到理持,就是阿彌陀佛……這么念,最微妙就是不知不覺一切都放下了,只是這一句彌陀朗朗現前,這個時候就是無所住?!督饎偨洝返脑挘@一念心,你凡夫就能達到了,所以念佛功德殊勝就在這個地方,是暗合道妙。以凡夫的心要入諸法實相,只有念佛最容易。其他也沒有一個不能的,都比這個難?,F在五濁世界種種亂相,我們總要求一個還能做得到的方法。你這個都做不到,很困難的有等于沒有。我常常說:你得了病,現在美國有專門的大夫能給你看好,但是怎么能到美國去呢?就算到了美國,也還不見得能找得到這個大夫,雖有跟沒有一樣。很多法門也如此,真有,但是對于你來說就跟沒有一樣?!凹词鲁诌_理持”,你就這么念去,念念暗合道妙就達到了理持。理持就可以破無明,證無生法忍,就是地上菩薩。所以彌陀圣眾現前,就是“本性的明顯”,不是他佛來迎,是你自己本心的明顯?!巴送?,見佛聞法,即是成就慧身,不由他悟”。所以夏老師《凈修捷要》說:“托彼依正,顯我自心。”托彼極樂世界的依報正報——阿彌陀佛、觀音勢至的功德莊嚴,以及七寶宮殿、八功德水等等一切的莊嚴,來顯明你自己的心。你自己心有這么莊嚴你不知道,贊嘆極樂世界的一切,就是贊嘆你自心,怎么能都推到“他”那邊去了。所以密宗之殊勝,你修法自己就是本尊。現在很多人不從根本上入手,就是想找個便宜的法,想很快成功,那只有很快成魔。蕅益大師又說:“法門深妙,破盡一切戲論,斬盡一切意見。”凈土宗不是愚夫愚婦行的法,這個法門是極深、極妙,破盡一切戲論,斬盡一切意見,你只要有這些東西,就不能很好去信入?!拔ㄓ旭R鳴、龍樹、智者、永明之流”,只有這種大人物、大宗匠,才能徹底承當。而我們糊里糊涂的認為只有愚夫愚婦去搞,還在輕視,這是顛倒見。把殊勝的看成輕,把輕的看成好,你自己正在顛倒見中,還在那頭沖下、腳沖上的拿大頂哪,很辛苦。其余世間的世智辯聰,通儒禪客,盡其量地去思度,越琢磨越遠,越想越不能明白,反不如愚夫愚婦老實念佛了。這就把這些通儒禪客批評的很切合實際,他笑話那些愚夫愚婦,他反不如那些愚夫愚婦。所以印光大法師,現在大家都很尊敬,稱為近代的三大高僧之一。印光大法師贊嘆《要解》說:這是《阿彌陀經》最好的一部注解,釋迦牟尼佛親自動手來寫也不能超過。
二、《無量壽經起信論》云:“問:‘臨終見佛,為是自佛,為是他佛。若他佛者,即成魔業。若自佛者,想力所成;虛妄不實,云何往生?!穑骸苑鹚穑偝蓱蛘摗H宋覂赏?,自他不異。諸佛法身,湛然常寂。以本愿故,感應道交,即自即他,無虛無實,唯一真如,周遍法界。眾生依于業緣,幻有分段。如居屋下,不見天日。念力誠堅,幻緣斯凈。如撤屋蔀,天日豁然,任運往生,還同本得?!?/span>
《無量壽經起信論》問:“臨終見佛,為是自佛,為是他佛。”他這問得很厲害。若是他佛的話,那是成魔了。若自佛的話,你自己想出來的;既然這樣你怎么能往生呢?彭紹升居士答的也很好,“自佛他佛,總成戲論”,你說自說他都是戲論,都在那開玩笑。“人我兩忘”,修行的人,人和我都忘了。所以《金剛經》的贊子:“斷疑生信,絕相超宗,頓忘人我解真空?!比宋叶及阉舨判?,人我得兩忘,才能解真空。“自他不異”,不異就是不二?!毒S摩詰經》不二法門,一切不二。所以我們就壞在第六分別識,種種分別。諸佛的法身是湛然常寂,但彌陀以本愿的緣故,加持行人感應道交,也就是即自即他,自就是他,他就是自,本來是一體的。我們的本心和彌陀的法身,本來一體的。所謂情生就智隔,我們的念都是情念,把本有的智慧隔住了,就不能了達。實際上無實無虛,唯一真如,周遍法界。眾生就是由于業力的關系,妄有分段生死,就像在屋下搭了很多棚子看不見天日。你如果念得很誠懇,這些業緣清凈,就像拆掉了屋棚,豁然見天日了,你就可以往生極樂,證無生忍,顯明自己的本心,也就是本來你所有的。又此論掃盡一切分別,自他生佛總成戲論。唯一真如湛寂周遍。任運往生極樂,還在本心之內。
三、蓮池《彌陀疏鈔》云:“著事而迷理,類童蒙讀古圣之書?!薄盎柚晌撮_,僅能讀文,了不解意。所謂終日念佛,不知佛念者也?!薄皥汤矶z事,比貧士獲豪家之劵,自云巨富,不知數他人寶,于己何涉?!薄八^雖知即佛即心,判然心不是佛者也。是故約理則無可念。約事,則無可念中,吾固念之。以念即無念,故理事雙修,即本智而求佛智。夫然后謂之大智也?!鄙彸卮髱熡终f:“然著事而念能相繼,不虛入品之功。執理而心實未明,反受落空之禍”。又說:“假使聘馳狂慧,耽著頑虛。于自本心,曾未開悟,而輕談凈土,蔑視往生,為害非細。所謂豁達空,撥因果。莽莽蕩蕩招殃禍者也。”讀者當三復斯言,慎勿執理廢事,諱言他佛,輕視凈土,而自招殃禍也。
《彌陀疏鈔》這個事理:“著事而迷理”,就執著這個事?,F在凈土法門很多人是屬于這類,執著事相——有極樂世界,有阿彌陀佛,黃金為地等等好極了,但是他不明白這個道理。這就像小孩子念《四書五經》,他不懂,就只會背。年紀很小,智慧沒有開,只能讀文章不了解意思。所謂“終日念佛,不知佛念”,整天在念佛,不知道是佛在念你。我們念佛,正是佛在念我。這是一類。另一類“執理而遺事”,什么東西都不能執著,理是好,但有人執著這個理,把事丟掉了。就像一個窮人拿到了富人家的賬本,銀行有多少存款,說我發財了,賬本是人家的,這數他人寶,與你有什么關系。雖然知道即佛即心,佛就是心,可是你的心現在決不是佛。譬如鏡子:我們本心如鏡的明照,但是上頭涂滿了紅墨水、藍墨水、瀝青等等,自心的光明顯不出來。那看見的只是紅的藍的一大堆,就是“判然己心”,你的心不是佛。所以從理上說,就沒有可念;從事上說,無可念中,我就是念,所以有事有理。雖然在無可念中我還就是念,為什么?念就是無念,又破你的情執、情見。你說只有一切都無,像無相、無念、無為,很多人把“無”字,就當成斷滅的“無”去理解,是個大錯誤??沼胁欢?。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;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。這兩個不是兩回事。不相異,有念不異無念,無念不異有念,這是“理事雙修”,又修了事、又修了理,即本智而求佛智。所以也可以作幅對子,蕅益大師是“從事持達理持”,蓮池大師是“即本智而佛智”。一樣,這才叫做大智。蓮池大師再說,“著事而念能相繼”,你執著這個事相,可是念佛能夠相續,“不虛入品之功”,可以往生入到品位的功勞?!皥汤矶膶嵨疵鳌?,有人就覺得我現在禪宗很高,執著這個理,而廢其中這些事,反受落空之禍。這幾句話好,大家都要很好的去衡量衡量自己。你并沒有真正的開悟,反而看不起念佛,那個還有入品之功,你就受到落空之禍。又說:“假使騁馳狂慧”,沒有開悟“而輕談凈土,蔑視往生,危害非細”。所以重禪輕凈,這個害不輕。現在有的人只是重視凈土,談一點禪都不許,就好像你背叛了我的凈土宗了,這個也過。一部佛法沒有不好的,什么法門都是一樣,兼修都是好的,只要能把一切好的吸收進來,都是好事,總之,腳踩兩只船就決定不行,一定會掉到水里去。
其中輩者,雖不能行作沙門,大修功德。當發無上菩提之心,一向專念阿彌陀佛。隨己修行,諸善功德,奉持齋戒,起立塔像,飯食沙門,懸繒然燈,散華燒香。以此回向,愿生彼國。其人臨終,阿彌陀佛化現其身,光明相好,具如真佛,與諸大眾前后圍繞,現其人前。攝受導引,即隨化佛往生其國。住不退轉,無上菩提。功德智慧次如上輩者也。
《觀經》說中輩的是出家人,本經中輩就不作沙門了,上輩的是?!队^經》上輩沒有說是出家人,當時聽經的都是上輩往生,那是國王夫人、宮女,沒有出家人。這個地方也不要執著,我們說的是心出家,不是這個形式,穿上什么衣服就算了,現在有些出家人整個是在家,煩惱一點不比在家人少。你不能心出家,不能大修功德,也要“發無上菩提之心,一向專念阿彌陀佛”。中輩也是如此,下輩也是如此?!堵哉摗吩疲骸爸休吷撸衅咭蚓墸阂徽?,發無上菩提心。二者,一向專念無量壽佛。三者,多少修善,奉持齋戒。四者,起立塔像。五者,飯食沙門。六者,懸繒燃燈,散華燒香。七者,以此回向,愿生安樂。”“隨己修行,諸善功德”。就是量力,量自己的力來修行,做種種功德?!胺畛铸S戒”,《大乘義章》說:“防禁故名為戒,潔清故名為齋?!薄敖洹?,你受什么戒,就好好持戒。居士就是五戒、菩薩戒;和尚是比丘戒、菩薩戒。所以有好多人貪功德,別人受了菩薩戒,我也要受戒,這個就很冒險。戒是不受則已,受了之后破戒的罪是大極了。所以都要很務實,是什么身份就受什么戒。蕅益大師的比丘戒就退了,說我持不了比丘戒,退為沙彌戒。現在人家都說是大德。他是認真的,不是貪圖虛名,所以很多經上寫“沙彌智旭”?!褒S”就是八關齋,過午不食。八關齋戒,修一天也可以,功德很大。不要廣床大被、擦化妝品、看電視、聽音樂等等都不行。這是齋。所以持齋者,以清心之不凈也。又《會疏》云:“齋戒,即八齋戒及攝大小諸戒。蓋夫戒是人師,道俗咸奉。心為業主,凡圣俱制,正法住滅,皆一由之。明比日月,尊譬寶珠。寧當抱渴而死,弗飲水蟲(指未經沙濾含蟲之水)。乃可被系而終,無傷草葉?!笔柚袠O論齋戒之要。正法能否住世,全賴行人能否持戒。故當寧失身命,毋違所受之戒。彭際清居士曰:“故知凈土資糧,全憑功德。功德之基,莫先持戒。以戒凈則心凈,心凈則土凈故?!?/span>
“起立塔像”,“塔”是供舍利處。“像”指佛像。造像的開始,就是佛登天為母親說法,國王思念佛,就用栴檀木雕了佛的像,這是地球上有佛像的開始。等佛從天上下來的時候,這個木頭佛也出來接佛?!斗ㄈA經》云:“若人為佛故,建立諸形像,刻雕成眾相,皆已成佛道?!薄帮埵成抽T”,供養出家人?!稌琛氛f:“正令得滿四天下寶,其利不如請一清凈沙門,詣舍供養,得利殊倍。”經上說,充滿四天下的寶貝你都得到了,你不如請一個清凈的出家人吃飯,清凈,首先戒要清凈。你看齋僧的功德很大。可是清凈的沙門,不光是身出家,心也要出家。
本文鏈接:http://www.maqnuo.cn/post/254.html
轉載聲明:本站發布文章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轉載本站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!
相關文章
- 黃念祖居士《無量壽經講座》前言
- 黃念祖居士《無量壽經講座》01集
- 黃念祖居士《無量壽經講座》02集
- 黃念祖居士《無量壽經講座》03集
- 黃念祖居士《無量壽經講座》04集
- 黃念祖居士《無量壽經講座》05集
- 黃念祖居士《無量壽經講座》06集
- 黃念祖居士《無量壽經講座》07集
- 黃念祖居士《無量壽經講座》08集
- 黃念祖居士《無量壽經講座》09集